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北極熊自相殘殺

可能造成北極熊死亡的全球暖化,已使北極熊體型變小,這些較不強壯的北極熊日益出現同類相食的趨勢。

全球頂尖專家本周在挪威北部特隆索集會,討論保護北極熊的方法,並警告北極冰融造成的嚴重後果。國際研究網絡「熊類專家群」(Bear Specialist Group)主席德羅契說:「我們沒有氣候變遷的明確證據,但我們在北極熊身上看到氣候變遷無數徵兆的明證。」

氣候變遷似乎也影響北極熊的行為模式。最近在阿拉斯加就發生數起北極熊吃掉北極熊的事件,令專家感到憂心。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野生動物學家安斯特拉普表示,北極熊有彼此相殘、吃掉同類的紀錄,但這次顯然是蓄意獵殺其他北極熊,例如2004年,在阿拉斯加北部一頭公熊侵入母熊築巢地攻擊殺害母熊。他說:「我們假設這與獵取食物的壓力有關。」

生物多樣化中心法務專員凱西.希格指出,北極海融冰對北極熊是一大災難,因為牠們主要的行動全靠北極海的冰,一旦全球暖化冰融北極丕變,北極熊容易饑餓,淹死,甚至同類相食,因為他們已經喪失平常的食物來源。

科學家已注意到越來越多報告指出,飢不擇食的北極熊近年來彼此互相攻擊吞食。美國內政部去年5月把北極熊列為「瀕臨絕種物種」,主要因冰融可能繼續威脅北極熊棲息地,一旦喪失棲息地,北極熊在可預見的未來有瀕臨滅絕之虞。

也由於冰雪越來越不穩定,阿拉斯加北部三分之二懷孕的北極熊選擇在陸地上築巢,以便在年初生下寶寶,這與數年前觀察到的情況相反。

今年,母北極熊重約230公斤,比1980年輕了65公斤,身高平均約185公分,數十年前,當時母熊身高約220公分。

全球暖化使北極的冰快速消融,同時導致北極熊同類相殘,靠吃掉對方以求存活的現象。挪威17日於5國北極熊高峰會中呼籲,務必抑制氣候變遷,以確保北極熊的存活。
法新社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地球暖化會帶來甚麼結果?

不知問題之所在而執迷不悟即是無明!


一、整個20世紀,全球海平面上升17公分。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預測,21世紀海平面將上升18~59公分。海平面上升會造成沙灘遭到侵蝕。海平面上升不僅會淹沒沙灘,同時也將沙土搬運到海中,使得沙灘本身消失。
同時,海平面上升也將提高因暴潮而淹沒陸地的危機。其中特別危險的是,吐瓦魯、馬爾地夫等小島,以及大河三角洲地帶。這些地區的海平面都很低,經常飽受伴隨颱風、颶風而來的暴潮之威脅。未來海平面若因暖化而上升,受暴潮侵襲的危險地區很可能擴大。
二、氣溫上升攝氏1度,就會改變傳染病的危險地區。地球暖化會擴大傳染病的版圖,對人類的健康將是一大災難。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瘧疾、登革熱、西尼羅熱、日本腦炎等疾病,這些都是以蚊子為傳染媒介的傳染病。
「瘧蚊」是傳染瘧疾的媒介,現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但隨著氣候日趨暖化,未來可能擴展至北美等中緯地區。瘧疾的病原體為「瘧原蟲」,本身就帶有喜好熱帶的基因。因為暖化,人們改穿輕便服裝,露出肌膚的機會增多,也提高了被帶有病原蟲的蚊子叮咬的風險。
此外以水為媒介的傳染病「霍亂」,疫區可能隨著暖化而蔓延。霍亂的病原菌為霍亂弧菌,與漂浮在海中的浮游生物共生。海水溫度上升,浮游生物將大量繁殖,霍亂弧菌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同時海平面因暖化而上升,提高了含有霍亂弧菌的海水倒流到河川的危險,也增加了使用河水地區污染擴大的可能性。
三、氣溫上升攝氏2度,全球缺水人口將新增30億。地球暖化將使海水的溫度上升,增加海水的蒸發量,漸接導致降雨量增加。在北半球的高緯地區與部分的中緯地區,年平均降雨量將隨暖化增加,連帶使河川的流量增加。但有些地區會隨暖化而變得更加乾燥。如地中海沿岸、美國西部、澳洲南部等地,將出現降雨量下降,河川流量減少的現象。
另一方面,海平面隨著暖話持續上升,全球沿岸地區因為海水侵入地下水,將會使可利用的地下水減少。
四、升溫未滿攝氏3度,部分地區糧食產量增加;超過攝氏3度,則全球的糧食產量將減少。地球若繼續暖化,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的地域將朝高緯地區移動。北歐、俄羅斯、加拿大等高緯地帶,原是不適合農業的地區,預估未來將成農業興盛的地區。不過,在低緯地區,尤其是有乾旱期的熱帶地區,絕對不適合耕作。這些地區即使溫上升攝氏1~2度,農作物都將減產,預估饑荒將會增加。
五、氣溫上升攝氏四度,全球40﹪的物種將面臨滅絕危機。所有的生物,都會生活在適合自己的氣溫與水溫處。因此,地球若發生暖化,生物就必須遷徙至緯度或海拔更高的地方生活。對於那些生活在高緯度、高海拔等極限地區的動、植物而言,早已沒有逃避的場所。因此北極圈與高山的生態系,被認為將是第一批受地球暖化嚴重影響的受害者。例如:北極熊、大貓熊。
地球暖化也將嚴重威脅海洋生態。海洋的酸度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而提高,將嚴重侵蝕骨骼成分為碳酸鈣的珊瑚、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一旦這些支撐海洋生態系的生物消失,所有生活在海中的生物也難倖存。
六、大量的世界遺產隨著暖化而消失。2007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受氣候變遷威脅的26個世界遺產」的名單。
列於名單之首的是,冰河相關的世界自然遺產。包括聖母峰在內的「沙加瑪塔」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少數赤道冰河的坦尚尼亞「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以及位於阿爾卑斯觀光中心點的瑞士「少婦峰─阿利奇─俾茲合恩山區」等。若暖化的氣溫上升攝氏4度,預估本世紀中,這些高山冰河將消失殆盡。
接下來是與海有關的世界自然遺產。有世界最大珊瑚礁之稱的澳洲大堡礁,因暖化所造成的珊瑚白化現象。
文化遺址與歷史性建築等世界文化遺產,也將因暖化而遭到嚴重的傷害。秘魯的「昌昌文化遺址」是用日曬土磚所興建,為古代奇穆王國的遺址。遺址一帶因聖嬰現象降雨量大增,不斷受到風雨的侵蝕;全球暖化又進一步加速侵蝕。

有什麼證據證明地球正在暖化?

地球暖化即地、水、火、風、產生互為惡化的影響,也就是說地球已經生病了?


美國國家氣象資料中心(NCDC,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收集了自1880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氣象資料加以整理、統計。從資料中可以發現,各地域的溫度變化傾向互異,但整體而言,半數以上的區域都出現了暖化現象。在北美大陸的高緯度地區、歐亞大陸的內陸等地,都有顯著的暖化現象。但是,美國的墨西哥灣沿岸、格陵蘭沿岸的海上,卻見到寒化的現象。
2007年,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針對地球暖化的科學知識、影響、對策,發表了最新的評估報告。IPCC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氣象組織(WMO)所成立的組織,目的是整合由世界各科學家所提出有關氣候變遷之研究結果。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地球正以每百年上升攝氏0.74度的速度在暖化」,暖化速度較第3次評估報告的「每百年上升攝氏0.6度」提高了許多。
如果單單就以溫度上升0.74度來看,數字是抽象的,較無法體會的出來,也不易理解。但是,我們可以從自然環境中發現,地球正在暖化。喜馬拉雅、阿爾卑斯等山脈中,有許多長年不融解的冰河,近年來這些冰河正在迅速融化。此外,由衛星觀測得知自1970年以來,北半球陸地的積雪面積在30年間,減少了約8﹪;北極海的海冰面積,在30年間同樣減少了約8﹪。
IPCC在最新的報告指出,「在二十世紀,全球的海平面上升約17公分」。IPCC認為,冰河與冰原的融化、海水體積因海水溫度上升而膨脹,都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佛說四大也是指地球乃是地、水、火、風,如果四大不調,就一定會出問題,也就是說地球已經生病了。猶如人體也是地、水、火、風所組成的,四大不調,人也就生病了。

海洋污染與破壞森林

海洋污染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是海水,海洋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是工廠汙水、油污、生物排泄物都會造成海水污染,使的許多海洋生物死亡。


破壞森林
人類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所以破壞森林,而沒有可以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因此二氧化碳持續增加。因而有許多生物無地方生存而滅亡

化石燃料氣體造成地球暖化

1.二氧化碳(CO2 )-在溫室效應中占55%的比率。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2.氟氯碳化物( CFCs )-約占24%的溫室效應,目前增加的速率最高。如使用冷氣機、電冰箱的冷煤、電子零件清潔劑、噴霧劑、滅火器等,都含有 CFCs 的作分,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3.甲烷(CH4 )-約有15%的溫室效應由此而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主要來自牲畜、水田及掩埋場的排放。
4.氧化亞氮(N2O )-約有 6%的溫室效應由此氣體引起,係由燃燒化石燃料、微生物及化學原料分解所排放。
5.臭氧(O3)-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溫室效應」對很多人來說祇是一個新的名詞,但事實證明,它的惡果來 得比我們想像得快: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氣候將因此而快速變化。

◎溫室效應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

「溫室效應」對我們生活在廿一世的人們來說,對這名詞並不陌生。因為它們所產生的效應直接影響居住在地球所有的人類。佛經言:「心為根源、身體為正報、地球為依報」正說明了溫室效應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的因果關係。原來我們人類強調的文明科技竟然是傷害地球的元凶。現在我們如果不願面對真相,我們等於在做慢性的自殺行為。佛陀於經教中倡言護生,廣義言之即是保護地球整體生態。着手確是要由心靈淨化作起,因為人類心靈自我的執着主觀的意識,經由言行舉止而延伸影響到我們整體的環境。例如我們身體癌細胞,早期發現如不適時的處理,等到擴散時已危及到生命了。

如果我們現在不積極面對處理「溫室效應」的問題,提出有效節能減碳的改善措施,等到大自然不斷的反撲,受到最大傷害的反而是我們人類自己,各位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捫心自問我們還能夠袖手旁觀嗎?

地球急遽暖化導致氣候變遷-你我是兇手之一

 氣象專家在今年開始即大聲警告地球將逐年暖化,氣温將逐年攀升,對有些人來說或許這只意味今年的冷氣要開強些、用電量會激增些。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飽受地球暖化之苦的非洲會因此饑荒加劇、疾病蔓延,而近年來乾旱問題日趨嚴重的澳洲已經

將全球暖化列為僅次於恐怖攻擊和核子擴散所需嚴肅面對的迫切課題。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針對全球暖化而引發的諸多問題於去年拍攝了「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他提到世人不能再把全球暖化視為政治議題,而是人類文明必須面對的最大道德挑戰。
  看看非洲的遭遇,大家就能了解為什麼這攸關人類文明道德的考驗:全球暖化導致全球降雨模式改變、雨季縮短,非洲放牧家庭為覓水源被迫改變生活方式,游牧族人每天要面臨失去數百頭賴以餬口的綿羊與牛隻,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因為水源短缺而難以為繼,只能被迫遠離世居之地,轉到城市仰賴國際糧食援助維生;隨著溫室氣體不斷攀升,全球氣溫每增加一度,瘧疾的傳染媒介蚊子便增加十倍,加上氣候變化導致時旱時澇,除了影響農作收成,洪水肆虐更將瘧疾與霍亂帶往四處擴散,許多家庭婦女因此必須投入更多時間照顧病人而減少在農地耕作,讓原本就揮之不去的貧窮與饑饉,越演越烈。非洲人未來的命運將更形艱困。
  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正以每年2ppm的速度成長,倘不控制,預估每十年地球溫度就將增加一度,影響所及將是地球百分之十五至四十的物種絕跡、海洋酸化魚量大減、作物歉收而致數億人面臨饑荒、每年因貧窮而死亡的兒童數激增等等,對生命造成的立即而災難性衝擊。貧窮自始圍繞非洲不去,如今全球暖化的危害又不幸地加諸其身上。當今年我們打算開著超強冷氣度過溽暑之際,會不會想到我們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越多,溫室效應將如何擴散到全球人身上而加劇我們的不幸?全球暖化考驗的不只生態景觀、經濟成長、地理環境的劇烈變化,更是人類惻隱之心、道德良知的試煉。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全球報告

根據美國、瑞士與德國太陽物理學家Peter Foukal等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太陽過去1000年來的亮度變化,對於地球氣候的影響非常小;因此地球的全球暖化現象,主要是由人類的活動所造成。相關論文發表在2006年9月14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期刊中。

  綜觀地球過去1000年的氣候變化,從17世紀開始就開始呈現逐漸暖化的現象,而這個暖化現象在最近100年更是急遽增高。許多研究都顯示暖化主要肇因於溫室效應氣體釋放到大氣中的結果;地球本身的自然變化也有一些影響。另外還有一些人提出第三種理論:太陽的亮度增加可能對地球氣候暖化也有貢獻。

  黑子就像拴塞一樣,會阻擋太陽內部的熱量傳遞到太陽表面,因而使表面變暗;然而這些被堵住的熱能會從太陽黑子周圍洩漏而出,形成光斑。在太陽活動最活躍的時期,黑子和光斑的數量都會增加。右上圖是2001年3月太陽表面最活躍時期拍攝的影像,黑色與暗紅色部分為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周圍則有大片的明亮光斑(faculae)環繞(Image courtesy NASA) 。但基本上,太陽愈活躍,光斑出現的比例愈高,使太陽變得明亮的程度,比大量黑子出現、使太陽亮度減低的效應還高。

  Foukal等人分析1978年以後直接觀測的太陽亮度,和1978年以前的資料則以間接的其他方式測量,如格陵蘭和南極冰原中存藏的同位素含量等。分析結果顯示,在11年太陽黑子活動週期中,太陽亮度在活動達到最高的程度時,只比活動最低點時平均亮了0.07%而已。這樣的亮度變化實在是太過於微弱,不可能對1970年代中期以後全球加速暖化的現象有明顯的影響,而且不同週期的太陽淨亮度也沒有增加的趨勢,換句話說,每一次活動週期中的太陽亮度都差不多。

  不過,這想探討僅限於太陽亮度的影響,並未將太陽所發出的紫外輻射或宇宙線的想囊括在內。目前對於紫外輻射或宇宙線的物理模型還不夠成熟,因此對於這方面的探討也比較少。

影片

搶救地球

到本世紀末,地表溫度最高會上升攝氏四度,而海平面最高也會上升將近 60公分,而這些現象可以確定幾乎都是人類排放廢氣所造成的,三年前IPCC所預估的氣候變遷程度,都一一應驗,更值得各國警惕。

南極和北極的冰山崩塌溶解, 北極熊被困在冰層孤島,甚至發生溺斃餓死的情況,這些景象都是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惹的禍.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小組, 在巴黎經過4天的討論後, 2號整合兩千五百位專家的意見, 針對全球暖化提出總結報告指出, 九成以上的暖化現象,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而且21世紀的暖化現象將比上個世紀還要嚴重

評估溫室效應的結果

暖化的情形更加嚴重

也會導致更多全球性的氣候變遷

這在21世紀將比20世紀來得嚴重

這份報告預測,到本世紀末,地表溫度將上升攝氏1.8度到4度。而地表溫度上升,不僅會導致強烈熱帶風暴的形成,為人類帶來類似卡崔那颶風的重大災難.也會讓乾旱與熱浪的情形加劇,諷刺的是,人類製造過多的二氧化碳形成溫室效應,就是造成暖化現象的罪魁禍首

我們評估將面臨巨大的災難

我們的經濟將會遭遇巨大風險

我們的生活型態在未來十年也會出現大改變

所以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我們不能忽略既有的事實

我們必須採取因應對策

此外這項報告也指出, 到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18到59公分. 這項數字並未把冰原溶解計算進去. 事實上2002年,南極洲兩千平方公里的拉森B冰棚,在35天內就溶化消失,美國太空總署最近的資料則顯示,格陵蘭每年會失去85立方公里的冰層,冰層消失的速度是十年前的兩倍。氣象專家不排除未來可能會出現氣候難民

如果我們有政治難民環境難民

也將出現氣候難民

我不想這麼說因為這是唱衰未來

不過我們將會看到飢餓疾病等所有問題

將會糾結在一起

在這份報告提出暖化警訊的同時, 環保團體也大聲疾呼現在開始少用煤和石油作燃料 ,多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應該還不算太晚.

影片


圖片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北極熊影片

面臨全球經濟衰退、問題奶粉風暴,人們現在還得面對一項議題,那就是全球暖化,因為根據專家評估,全歐洲最大的冰河恐怕在下個世紀就會全部融化,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

位在冰島的瓦特納冰河是全歐洲面積最大的冰河,面積達到8000平方公里,冰河最厚的地方更超過900公尺,是一項了不起的大自然傑作,不過,最近冰島的環境保護委員會卻傳出了一項不好的消息,因為根據專家估計,這個大冰河正不斷的融化,而且以這樣的融化速度,到了下一個世紀就會完全消失。

冰河研究員派森指出,「一旦冰河融化,水就會流到海裡,導致海平面上升超過7公尺,這對於人口密集的地方會是一個大悲劇。」

目前許多居住在瓦特納冰川附近的居民,已經搬移到較高的地方居住,短期看來這個冰河的融化,對於冰島是利多於弊,因為善於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冰島,島上有三分之二的能源都是再生能源,冰河融化就有更多的水資源能夠運用。

不過受到影響的不只是發電跟海平面,事實上,冰島的天氣型態也已經默默的在改變,農夫已經開始種起小麥來。農民表示,「作物成長季節,大部分的地方開始可以種一些穀物,這對於生意來說相當不錯。」

全球暖化對於各地都發生了影響,不論短期來看是好是壞,對於全球的影響都不容小覷。


維基百科

汉漢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標題手工轉換。轉換標題為:中国大陆:全球变暖;台灣:全球暖化;香港:全球暖化實際標題為:全球变暖;當前顯示為:全球暖化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原文:全球变暖;简体:全球变暖;繁體:全球暖化;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全球暖化中國大陸:弗吉尼亞;台灣:維吉尼亞;香港:維珍尼亞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維吉尼亞台灣:抢救地球;香港:地球很美有赖你;简体:家园(纪录片);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抢救地球顯示↓關閉↑字詞轉換說明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從1958年莫勞島二氧化碳含量變化
環境氣體循環圖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暖化效應。
在20世紀時,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1]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1]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2]正是全球暖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3][4]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5][6]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個7米高和一個27米高的採樣塔,每小時採樣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如右圖)[7][8]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帶來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暖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暖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9]。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1958年莫勞島二氧化碳含量變化









環境氣體循環圖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全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