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地球發燒了!

消失的微風 消失的深呼吸
消失的四季分明 消失的生生不息
全球暖化 台灣發燒
來自地心的控訴
需要人心的撫慰和解決
我們的一舉一動正在轉動
以及參與地球的命運  
不要成為全球暖化的原兇

與世界同步,對抗全球暖化

2006年的12月3日,聯合國第11次氣候變遷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期間,全世界有超過20個國家的團體和公民發起了「全球氣候運動」(Global Climate Campaign),同步在各國舉辦遊行、示威、展覽等各式活動,包括在蒙特婁本身有超過一萬人加入「對抗暖化健走」(Walk Against Warming)的行動。這也是全球同步進行對抗全球暖化的串連行動之始。2008年12月6日,聯合國第14次氣候變遷會議將在波蘭波茲南(Poznan, Poland)登場前夕,更有超過80個國家,包括台灣在內,加入「全球氣候運動」。從溫哥華到台北、從斯德哥爾摩到巴黎、從伊斯坦堡到德黑蘭,做為世界的公民,我們要求在聯合國會談的世界各國領袖,採取更積極的行動,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對抗全球暖化。

“Climate Change, Taiwan Cares” Parade and Festiva

對抗地球暖化-台灣行動


您是否覺得氣候問題越來越嚴重了!您一定知道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正在荼毒這個地球。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造成全球熱浪,海平面上升,傳染病流行等攸關人類存亡的負面影響。世界上有許多人正在關心全球暖化。今年的12月1日到12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COP14/MOP4)將於波蘭波茲南召開,全球會有80個以上的國家會在自己的城市舉辦各種活動,呼籲社會的政治人物和領導人正視這個問題。在台灣,一向關心國際環境議題的志工及環保團體,將與世界同步:12月6日,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將舉辦一場溫馨熱鬧的嘉年華會,表達台灣公民的關注,同時呼籲台灣社會重視全球暖化的危機,和台灣環境的可能災難。

金門又見保育水獺死亡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又發現一隻已死亡的保育類小水獺,斷氣地點還是旅遊熱點古寧頭雙鯉溼地,到底是保育不力,還是另有原因?民眾希望該處給一個答案。

這是金管處園區繼去年一隻大水獺遭車輛撞傷,緊急後送台灣治療,最後仍宣告不治之後,再一次發生水獺死亡個案。該處23日為推動水獺生態旅遊,特別在比鄰雙鯉湖的古寧國小辦理解說員訓練,邀請台大李玲玲教授主講水獺生態,並在下午15時30分進行田野實地觀察,在行經雙鯉湖邊時,解說員李秀燕首先發現湖邊紅瓶刷子樹的樹下,躺著一隻小水獺,走近一看才發現已經死亡。

小水獺要回故鄉 請政府復育一級保育類動物 水獺

水獺,哺乳綱、貂科,是中華民國政府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國人對於水獺的記憶,是在一枚郵票裡。交通部郵政總局於民國八十一年發行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哺乳動物郵票,在生態畫家楊恩生手繪下,水獺栩栩如生地與雲豹、黑熊、台灣狐蝠並列於四方連中。水獺原本的棲息地很廣,台北縣三峽烏來的淡水河流域、花蓮立霧溪、秀姑巒溪流域、高雄荖濃溪、楠梓仙溪都有分布!可惜在野保法通過以前,經過濫捕與棲地開發破壞,寶島的水獺漸漸消失!

台灣最後一次發現水獺官方紀載地點在楠梓仙溪上游,民國七十八年有原住民獵戶在此捕獲兩頭水獺,這兩頭很可能是台灣本島最後兩隻水獺!從此以後沒有人在寶島發現水獺。目前政府有設立楠梓仙溪魚類保護區,此地魚類物種豐富繁多,正是水獺的源鄉。水獺在人類還沒來台灣開墾以前,早就住在這裡。

好在經過台大李玲玲教授的多年研究發現水獺在金門有穩定族群,估計約有ㄧ百五十隻左右,相當珍貴,金門的水獺與寶島的同種,屬於歐亞水獺。但整體金門島嶼有開發壓力,水獺的棲息地封閉,被馬路切割破碎 ,曾有數次於夜晚發生水獺被居民車子撞死的事件,之前還空運受創小水獺到台北木柵動物園接受治療! 如此族群真是岌岌可危,ㄧ但金門面臨突發的汙染或是意外狀況,或者天災等緊急事件,水獺很可能更走向滅絕!

我們建政府保育單位重視此事情! 雞蛋不可放同個籃子!既然台灣島的某些水域曾是水獺的故鄉,政府可以照之前復育櫻花鉤吻鮭從七家灣溪拓展到司介蘭溪野放,避免因天災造成族群突發的劇減而滅絕;以及台灣梅花鹿由木柵動物園走向墾丁社頂曠野的成功案例,進行棲地自然復育,可以挑選幾個不錯的點:

例如ㄧ、在玉山國家公園或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

二、楠梓仙溪魚類動物保護區

三、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四、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等等

或是其他有乾淨水源沒有人為干擾的自然棲息地。在野生動物保護法賦予的法源依據下,依法展開水獺復育計畫!(可命名為小水獺要回家),國人聽到這振奮消息ㄧ定會大力支持!因為著重拼經濟的政府如果又保護自然生態,ㄧ定是大大加分的,一掃今年來的環保事件的負面陰霾。小朋友喜歡水獺可愛模樣,小朋友高興大人也會安心!

我們的初衷其實很簡單,水獺原本就在台灣山澗裡,寶島幾千年來有這居民,福爾摩沙不能沒有水獺,他在食物鏈上層,在健康生態系扮演要角,具有控制魚類族群的效果,可以避免國寶級高身鯝魚因繁衍眾多被降級為非保育類的事件發生!!
復育水獺雖有點難,但總比加入聯合國容易多了吧!物種取得方面林務局可以跟台灣大學動物系、木柵動物園、金門國家公園、屏科大特生中心等單位合作,培養種獺,此外透過媒體義宣導保育!可以增加人民的參與感,拉近官民的距離,不但避免棲地過於封閉集中於金門島,可以延續瀕危的物種,又可以推廣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聯合國研究:全球暖化 人類罹癌風險增高

聯合國1項研究顯示,隨著全球暖化、冰河融解,許多可能讓人罹患癌症的污染物被釋放出來,進入海洋及空氣中。

這項研究報告指出,一些包括農藥DDT及多氯聯苯在內的化學物質,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會使得人類罹患癌症、心臟病及不育症的機率增加。

過去這些化學物質在擴散後因為冰封被擋住,但在冰雪消融後,因釋放進入空氣及海洋,因而提高了人類接觸的機會,並得以在人體內累積。

此外,極端的氣候如豪雨成災,使得很多國家囤積等待銷毀的污染物流入大自然,而且氣溫升高,傳染病流行,也將使得人們使用殺蟲劑的機會增加。種種因素都使得我們生活的環境暴露在越來越多的有毒化學物質中,而在長久的累積後,人類罹癌的風險自然就會增加。

滑雪場人工造雪 為耗能大戶

許多雪場為了確保雪質雪量,已經開始大量地採用人工造雪的方式,來填補雪量的不足。在此過程中,滑雪已經漸漸地從人們利用大自然環境而開展的一項運動,轉變為如今需要以高能耗為代價來支撐的一項奢侈運動。

據統計,一台造雪機平均造雪量可以達到每日5噸,這就意味着每天要消耗5噸地下水。另有統計,平均一座大型滑雪場每年要使用地下水5萬到10萬立方米用於人工造雪。

在消耗地下水資源的同時,造雪機在將水轉化成雪的過程中還需要消耗電能來進行製冷和壓縮。而一台造雪機的功率平均要達到15至20千瓦左右,如按20千瓦計算,一台造雪機開一天的耗電就是480度。

守護蝴蝶物語 証實暖化對蝴蝶生態影響

臺北市立動物園日前舉辦「守護蝴蝶物語」成果發表會,公佈3年研究成果,證實氣候暖化對蝴蝶生態有重大影響。

研究團隊,以3年時間,研究臺灣本島及蘭嶼的蝴蝶生態。結果發現源於菲律賓熱帶的『曲波紋小灰蝶』近年有朝北移到蘭嶼的趨勢。證實氣候暖化,熱帶蝴蝶往亞熱帶遷徙的趨勢。

守護蝴蝶物語 証實暖化對蝴蝶生態影響

臺北市立動物園日前舉辦「守護蝴蝶物語」成果發表會,公佈3年研究成果,證實氣候暖化對蝴蝶生態有重大影響。

研究團隊,以3年時間,研究臺灣本島及蘭嶼的蝴蝶生態。結果發現源於菲律賓熱帶的『曲波紋小灰蝶』近年有朝北移到蘭嶼的趨勢。證實氣候暖化,熱帶蝴蝶往亞熱帶遷徙的趨勢。

最新研究指暖化致全球酷寒

今年冬季氣候嚴寒,全球多地受大風雪侵襲,不但歐洲、俄羅斯、美國等高緯度國家受影響,連日本也飽受大雪之苦。歐洲多國今年持續低溫及大風雪才稍為 好轉,美國東部又遭暴風雪襲擊。近來,歐洲多個國家接連遭遇強降雪和低溫天氣,有些地區最低溫度甚至打破1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讓人們對氣候變暖的結論產 生懷疑。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認為,歐洲之所以出現寒冬,與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蓋融化有關。

科學家指出,原本依賴冰地和雪地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輻射,在冰地消失之後,轉而被海水吸收,造成海水升溫,改變既有的氣候模式,成為了歐洲天氣酷寒的罪魁禍首。

氣候變遷 愛斯基摩人改變飲食習慣

氣候變遷正在改變愛斯基摩人的飲食以及生活方式。

加拿大的(史密特)教授,專門研究氣候暖化對北極住民生活影響,他在北極待了5年,觀察與紀錄融冰、野生動物棲息以及人類居住環境的變化,最令他震撼的發現是,愛斯基摩人因為打獵收獲減少,不得不改變飲食習慣,愛斯基摩人傳統飲食以生的魚肉為主,事實證明,這種吃法,讓他們非常健康,不過現在光靠打獵,已經不足以支撐三餐,他們被迫要採購現成的食品來補充。

基於運輸以及倉儲的需要,商店出售的食品都是加工過的,沒有生鮮的蔬菜,受到垃圾食品污染的年輕一代愛斯基摩人,不只牙齒愈來愈差,也愈來愈胖。

氣候暖化 導致印度茶葉減產味道也變

全球氣候暖化,也影響到印度茶葉生產。現在印度阿薩姆省出產的茶葉,不但產量下降,茶葉味道也跟過去不同。

印度是全球主要茶葉產地,印度茶葉佔全球茶葉產量1/3,而印度5成5茶葉,來自印度東北阿薩姆省。阿薩姆省濕度高,那裡出產的茶葉味道很濃。但近年來全球氣候暖化,阿薩姆省氣溫升高,下雨型態改變,導致茶葉減產,茶葉味道也改變,讓當地茶農非常擔憂。

2010國際回顧:北極震盪年初冰封北半球 創紀錄高溫隨後報到

2009年12月底至2010年1月中之間,因為「北極震盪」的影響,北極圈的冷空氣南下流竄,北緯20度以北的區域都感受到比以往更為酷寒的天氣。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暴雪肆虐,冰封大地,包括中國、韓國、美國與歐洲許多國家都創下低溫與降雪量紀錄,雪災造成多處交通中斷與農損,橫跨英法的歐洲之星鐵路數次因寒潮故障,美國則有2/3國土受冷氣團波及,包括一向溫暖的度假勝地邁阿密也下探攝氏2度,是80年來最低溫。

2010國際回顧:上半年全球氣溫飆新高 印尼海域珊瑚白化嚴重

2010年8月16日,美國的保育團體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指出,他們的研究團隊5月份在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亞齊省的海域,發現海表溫度急遽上升。經過後續監測與調查,發現在短短數月之間,該海域有60%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部份珊瑚種類則有80%白化或死亡。

防洪新建築 漂浮酒店超綠能

全球的氣候混亂讓各國飽受旱洪之苦,雖然各國都致力地進行節能減碳,但全球暖化至今仍未有顯著的改善,眼看海平面不斷上升,激發俄羅斯建築師設計出一座漂浮酒店─「方舟(The Ark)」。
根據德國明鏡報報導,暖化造成海水上升讓俄國建築師Alexander Remizov創造出「方舟(The Ark)」,這座建築集合了多項創新和綠色理念,不僅能建造在陸地上,也可防洪漂浮於海上,Remizov對自己的設計深表信心,「組裝方舟既快又簡單,只需要3到4個月就能使用。」而且建造在地震頻繁的地區也無需擔心。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我們的態度

氣候學家Henderson-Sellers 曾經針對全球暖化防治問題進行問卷調查,詢問確定性要有多高,才必須採取防治行動。結果民眾要求只要50%即可。即使如此,科學家仍無法拍胸脯保證。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因此忽略全球暖化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全球暖化的可能性:
雖然,我們仍無法確切知道溫室氣體的累積將如何改變地球的氣候,但是我們知道人為污染確實可能導致氣候變遷,其影響不容忽視。理由有三:(1)人類的活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2)溫室氣體具有暖化地球大氣的特性,(3)溫室氣體的生命期從十年到數百年不等,能影響地球氣候數百年之久。

氣候系統的回饋作用:
氣候系統的運作過程中有許多正回饋與負回饋作用。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都可能劇烈的改變地球的氣候。知名學者Broecker,最近發表一篇論文警告說,全球暖化有可能改變大西洋的海洋環流,使得傳送至高緯度地區的熱量因而降低,反而使得歐洲甚至全球進入寒冷的氣候。他所提出來的機制,乍聽之下,似乎會緩和全球暖化,其實不然。因為,該機制的降溫作用,遠大於全球暖化的增溫作用,反而造成更劇烈的氣候變化。Broecker將此機制比喻為氣候系統的「阿基里斯的腳踵」(Achilles Heel),亦即微小的變化可能導致氣候系統的大轉變,甚至瞬變(幾年的時間尺度)。

氣候變遷的風險太大:
一個颱風,不管在落後國家如孟加拉灣,或富裕國家如美國,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的損失。雖然說氣候將如何變遷仍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但是如果全球暖化造成更加劇烈的天氣、氣候變化,其衝擊面之大,將是人類所無法想像的。亦即是,我們所面臨的風險之大,是史無前例的。更何況,資料顯示古代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高時,氣候偏暖;含量低時,氣候偏冷。過去一再發生的現象,未來發生的機率也極高。

基於以上的理由,我們應有以下的認知與體認:

風險的概念:
首先,我們必須體認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不能因為科學界無法提出百分之一百可信的結果,而全盤否定氣候變遷的可能性。人的一生中面對許多大大小小的風險。現代人因此投注相當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 維護自身的健康,購買壽險、健康保險,防患於未然。而在做這些維護自身利益的措施之前,我們從不需去確定不幸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同樣的,人類的未來面臨更多、更大的風險。更何況,過去一、二百年來,人類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埋下更多不可預期的危機。與其面對茫茫的未來,毫無作為,不如起而行,盡心盡力維護地球的健康。人與自然的互動應是互相融合, 而不是事後的適應與療傷。即使全球暖化發生的機率不高或者程度不嚴重, 任何維護地球環境的投資( 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 )都是值得的,因為至少我們維護了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更何況,如果發生了,人類所付出的代價將極其慘重。畢竟, 維護地球的健康,就是延續人類的生存。

摒棄「得過且過」的觀念:
京都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將全球暖化的議題提昇到最高點。人造溫室氣體可能造成的氣候變遷,由於不確定性較大,對各國的經濟影響大了許多,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各國也很難取得共識。台灣對此一議題的處理方式,仍處於得過且過的階段。政府總是談論「因應之道」,而不是「解決之道」,一廂情願的希望能適用較寬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甚至,有人建議應靠外交談判來處理相關問題。然而,台灣有多少外交籌碼,人人心知肚明。核能政策的擁護者也趁機建議應發展核能發電。殘酷的事實是,台灣仍將繼續投資於高耗能的煉鋼廠,即使多蓋幾座核能發電廠,也緩不濟急,於事無補。更何況,核能發電廠有其另外的環境問題。鴕鳥心態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只會使情形惡化。

營造「環境善國」:
20世紀末,高度的經濟發展對人類生存的地球已經形成重大壓力。台灣地小人稠,所承受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更是嚴重。我們應該採取的策略是,重新思考台灣經濟政策與科技政策,讓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合而為一,而不是互相牽制。台灣應該採取的策略不是因應之道,而是規畫一個能兼顧「適度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發展策略,讓台灣成為「環境善國」,善盡地球村一員應盡的義務,徹底的解決地區性的與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空間尺度越小、變化越劇烈的天氣現象,準確度越低

一般而言,氣候模式的空間解析度甚差。在許多模式中,台灣甚至不存在。因此,不同模式預測的區域氣候,有時甚至南轅北轍。因此,要利用目前的氣候模式預測未來的台灣氣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許多影響氣候的物理機制仍未為人類所瞭解
最明顯的例子是懸浮微粒。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時,也同時產生硫酸鹽懸浮微粒,增加大氣混濁度,也造成空氣污染、酸雨。 1950-60年代的科學家就曾警告說,人類造成的空氣污染增加大氣混濁度,將使氣候逐漸變冷。因此,如果考慮懸浮微粒的降溫作用,許多地區的增溫程度將減少,雨量變化甚至由減少變成增加(或由增加便減少)。IPCC科學家估計,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造溫室氣體造成的增溫作用約相當於每平方公尺2.5瓦。同一時期,懸浮微粒的冷卻作用則相當不確定,在每平方公尺0-3瓦之間。
氣候模式仍不夠完善
目前的氣候模式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與用來預測天氣的模式大同小異。許多科學家爭辯,當我們仍無法用這些模式準確的預測10天以後的天氣,如何能預測21世紀的氣候。
自然變遷與人為變遷
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氣候變遷,有多少是氣候的自然變化?有多少是人類污染造成的?科學界針對此一問題仍議論紛紛,尚無定論。最明顯的例子是,IPCC評斷20世紀是否比其他世紀暖和時,所作的結論:「全球平均溫度至少與西元1400年以來任何世紀一樣暖」 ( at least as warm as any century since at least about 1400 )。而且,全球暖化的現象可能與長達數百年而在19世紀末結束的小冰河期有關。小冰河期的發生則與人類的活動無關。至於,小冰河期是否是因為人造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才結束,則是另一個仍無答案的問題。如何釐清自然變遷與人為變遷是目前科學家面對的一大挑戰。

氣候變遷預測的爭議

利用氣候模式在超級電腦中推估未來的氣候,所用的知識與工具皆是最尖端的科技。然而,以目前人類對大自然的瞭解與知識,仍不足以用來準確的預測21世紀的氣候。在此僅討論幾個較具爭議性的議題。

在氣候變異度及極端氣候方面, 科學家作了以下結論

1氣候平均或變異度的微小變化可能使極端氣候發生頻率產生相當大的變化。

2普遍增溫將導致高溫情況的發生頻率昇高, 但使低溫情況的發生頻率降低。

3暴雨的發生頻率可能提高。雨量減少的地區, 乾旱的可能性昇高。水循環可能加強, 其含意為某些地區的旱澇加劇, 某些地區則減緩。

4中緯度風暴是否加劇或減弱, 則無定論。

5目前的知識無法判定熱帶氣旋及颱風的可能變化。

6較暖的氣候使熱帶海洋較接近聖嬰現象的情況, 類似聖嬰現象的氣候型態可能較頻繁。

溫室氣體對未來氣候的可能影響

地球氣候史中多次暖期發生時,溫室氣體含量也較高。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韻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現代人類面臨的問題是,過多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否已經或即將破壞大自然的韻律,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毀滅的未來。
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持續升高(不可避免的事實!),「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IPCC)的科學家估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1990年高出0.9°C到3.5° C。其中,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大約佔70%,其他溫室氣體約佔30%。由於海洋熱容量大,比較不容易增溫,陸地的氣溫上升幅度將大於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上升幅度最大,因為北半球陸地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氣溫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據推估,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在低緯度地區,原本降水量就比較大的地區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亞與東南亞。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體積膨脹加上極區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漸上升,在 2100年時將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體積膨脹,格陵蘭及南極洲冰川溶化的影響較小。

溫室效應

自從有人類以來,為了求生存以及求更好的生存環境,人類不斷向大自然爭取生存空間,成為影響環境變遷的因素之一。人類居住越久、人口越多的地方,受到的影響也越大。當人口稀少、科技不發達,人類焚燒森林擴張耕地,對大自然的影響是區域性而且緩慢的。隨著人口快速增加、科技不斷突飛猛進,人類的影響不斷加速而且擴大影響範圍,假以時日演化成森林縮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降低生物的多樣性、沙漠化,甚至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變遷。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製造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体。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不再只是侷限於地表,而是擴張至大氣,而且藉由大氣的運動,將影響逐漸佈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科學家也因此驚覺到氣候不只變幻莫測,更可能因人類的過度發展而發生更劇烈的變化。1980年代以來,全球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不尋常的天氣與氣候現象頻頻發生頻率,更使得氣候變遷突然成為世人矚目的議題。

本文從科學的角度,討論溫室氣體增加可能產生的氣候變遷,預測氣候變遷所面臨的科學問題,以及我們應採取的態度。


溫室效應是一自然現象,自盤古開天以來,就存在於地球。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在輻射平衡狀態下,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約為 -18°C,比目前地表的全球平均氣溫15°C低了許多。大氣的存在使地表氣溫上升了約33° C,溫室效應是造成此一溫度差距的主要原因。地球大氣中的許多氣體幾乎不吸收可見光,但專門吸收地球放射出去的輻射。這些氣體,允許約50%的太陽輻射穿越大氣為地表吸收,但卻攔截幾乎所有的地表及大氣輻射出的能量,減少能量的損失,並且再將之放射出來,使得地表及對流層溫度升高。大氣放射出的輻射不但暖化地表溫度,而且在夜晚繼續放射,使地表不致於因缺乏太陽輻射而變得太冷。這些氣體的影響類似農業用溫室的暖化作用,因此稱為溫室氣體,它們的影響則稱為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不只發生在地球, 金星及火星的主要大氣成份為二氧化碳。金星大氣的溫室效應高達523°C,火星則因為大氣太單薄,溫室效應只有10°C。
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創造了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但是,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過高,將攔截過多的地球輻射使得地表氣溫逐漸上升。自從歐洲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工業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fossil fuel,如煤、石油 ),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將之排放至大氣之中。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千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維持在約280ppmv( 亦即,一百萬單位體積氣體中含有280單位體積的二氧化碳)。工業革命之後,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1950年代之後,增加速率更快,到1995年濃度已達358ppmv。

從 18世紀後葉至1990年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這些增加量主要是來自燃燒化石燃料、水泥製造及土地利用。煤及石油中的炭在燃燒過程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石灰岩被製成水泥的過程中也產生二氧化碳;土地的開發利用不但減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的量,也加速殘枝敗葉的腐壞而產生二氧化碳。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煤大多是泥炭紀(三億多年前)的樹木因某種原因被掩埋在地層之中,逐漸形成的化石。三億多年前植物吸收太陽輻射所遺留下來的能量,近代人類卻在一、二百年之間就將之消耗殆盡。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 CFC )等皆因人類人口的增加、經濟活動日趨活絡,而迅速增加。比如,從工業革命之前到1994年,甲烷含量由700ppbv (part per billion by volume,十億分之一)增加到1721ppbv; 氧化亞氮由275ppbv增加到311ppbv。氟氯碳化物為人造化學物質在1950年代才大量出現, 而後迅速增加。最近由於蒙特婁公約禁用氟氯碳化物, 其含量在1990年代已不再增加。

如果與二氧化碳相比,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的溫室效應更高。比如, 一個甲烷分子的溫室效應是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亞氮為206倍,氟氯碳化物則為數千倍到一萬多倍。不過由於二氧化碳含量遠大於其他氣體含量, 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仍是最大的。從1980年到1990年,各種人造溫室氣體增加,大氣中的輻射量也跟著升高。其中,二氧化碳的效應佔了55%,甲烷15%,氧化亞氮6%,氟氯碳化物則佔了24%。

上述的溫室氣體的另一個特性是它們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 ( 亦即, 生命期)相當的長。二氧化碳的生命期為50~ 200年,甲烷12~17年,氧化亞氮為120年,氟氯碳化物(CFC-12)為102年。這些氣體一旦進入大氣,幾乎無法回收,只有靠自然的過程讓它們逐漸消失。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長生命期,溫室氣體的影響是長久的而且是全球性的。從地球任何一角落排放至大氣的二氧化碳分子,在它長達100年的生命期中,有機會遨遊世界各地,影響各地的氣候。即使,人類立刻停止所有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從工業革命之後,累積下來的溫室氣體仍將繼續發揮它們的溫室效應,影響地球的氣候。

素食對節能減碳的重大影響

例如全球40%的穀類是用來餵養牲畜的,全球約13多億頭的牛,150多億的雞隻,10多億頭的豬等(尚有其他類經濟動物不勝枚舉)。又例如,一公斤牛肉消耗十六公斤穀物、消耗10萬公升水、侵蝕 35公斤表土、 產生40公斤排泄物、牛屁 100多種污染氣體、產生13公斤二氧化碳。由此可見大量繁殖經濟動物不僅消耗了很多能源並製造了很多問題出來。目前世界上約有八億五千人處於飢餓狀態,約有九億七千萬人過於肥胖,其實我們人頪素食不僅可以節約能源,更能減少各種的污染,何樂而不為呢?由此可見素食對節能減碳竟能發揮這麼重大的影響。何況素食的好處極多,至少具有下列十大益處:
(1)益壽延年。根據營養學家研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長命。巴基斯坦北部的渾匝人和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人,都是原始的素食主義民族,平均壽命極高,令人稱羨。佛教的高僧,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教友。也因素食而享高壽,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加州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男性教友,比加州男性平均壽命長六年二個月;女性相比則平均壽命長三年叉七個月。 (2)體重適當。素食者比肉食者體重較輕。肉類比植物蛋白含有更多的脂肪。而且,肉食者若是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則其中過量的蛋白質會轉變成脂肪。 (3)降低膽固醇含量。素食者血液中所含的膽固醇永遠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則往往會造成血管阻塞,成為高血壓、心臟病等病症的主因。二次大戰期間,北歐人士被迫菇素,結果發現全國人民心臟病罹患率大為減低。他們一旦改食肉類,心臟病罹患率又提高了。 (4)減少患癌症機會。某些研究指出,肉食與結腸癌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前述渾匝人及印地安人及其他素食的部落,尚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癌症為何物。 (5)沒有寄生蟲之虞。條蟲及其他好幾種寄生蟲,都是經由受感染的肉類而輾轉寄生到人體上的。(6)減少腎臟負擔。各種高等動物和人體內的廢物,經由血液帶至腎臟。肉食者所食用的肉類中,一旦含有動物血液時。更加重了腎臟的負擔。(7)易於儲藏。植物性蛋白質通常比動物性蛋白質更易於儲存。五穀和乾燥的豆類,一旦混合使用,乃是極佳的蛋白質來源,只要稍加注意,可以長期儲存備用,極為方便。(8)價格低廉。植物性蛋白質比肉類便宜。 (9)合乎生態原理。生產一磅牛肉所需的土地,可生產十磅的植物性蛋白質。許多生態學家預言,人口爆炸將迫使全世界不得不吃素。 (10)富於變化。素食的家庭主婦往往發現,利用植物性蛋白質,比利用一般肉類更能燒出色香味俱佳的菜餚,而製作方法也富於變化,更能引起良好的食慾。

愛物護生

想要養成多數人的慈悲心,須先從砧板上不流血、餐桌上不食肉做起。尤須由我們自己先停止肉食,否則一面高談般若、慈悲,卻又一面吃魚食肉,焉能盼望一般人不食肉呢?若是多數人能屏絕肉食,既對動物慈心而不忍傷害啖肉,自然對人類更不忍濫施暴力或屠殺,因而增益社會祥和安樂,彼此化解國際積怨爭戰,免除刀兵浩劫,促進世界 和平。
在佛經中鄭重曉諭禁斷喫肉,諸如楞嚴經、梵網經、央掘摩經、大方等無想經、象腋經、大乘入楞伽經、楞伽阿跛多羅寶經、涅槃經…等。經文繁多不及備舉,謹酌延錄部份章句以供參閱即可瞭然。
大乘入楞伽經云:「佛告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啖食。」
梵網經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者得無量罪。」
楞伽阿跛多羅寶經云:「佛告大慧:一切眾生從本心來,輾轉因緣,嘗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諸天所棄故。…聽(任從)食肉者,無有是處。」又云:「及此楞伽經,我悉制斷肉,諸佛及菩薩、聲聞所訶毒,食已無慚愧,生生癡冥。…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得生梵志種及諸修行處、智慧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令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大乘入楞伽經云:「佛告大慧,諸善男女,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趨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若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
又云:「未來之世,有愚癡人,妄說毗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曾自食。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若有癡人謊言如來聽人食肉,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

為甚麼要提倡素食?

「素食」已成為當今流行的風潮,愈來愈多人了解素食對身體健康的益處與重要性。由原先多以宗教「戒殺護生」、「慈悲愛物」之精神來提倡素食,而「不食眾生肉」。現已逐漸發展 以追尋身體健康的「健康養生」為訴求而推廣「素食」。今時醫 學科技昌明,很多醫學專家研究證實,攝取本草植物營養素之飲 食能夠增強免疫力暨生理機能健康。有鑑於「免疫系統」之強弱 為掌握身體罹患疾病與否的重要關鍵,因此國內外許多「醫療院所」暨「醫師群」也在推廣建議吃「素食」,俾以增進病患早日康復。
人類科學文明愈昌盛,一些文明怪病也應世接踵而來,例如以基 因突變轉型分裂而致病之「癌症」和因免疫力幾乎喪失而罹患的「愛滋病」…等都與「免疫系統」有關,依現代醫學科技尚無確切之醫藥可治。經高科技醫學研究顯示,人類應以沒有「食物鏈的末端」毒害之「本草植物類」蔬果、五穀…等為飲食重點。並提倡多吃或改吃「素食」暨以「有機蔬菜」之烹飪,進而再拓展「生機飲食」之生食、生飲。因此,為了身體健康實應積極從「常吃素食」的飲食開始,養生而避受毒害,預防重於治療,心動不如愈早行動。
既悉能藉「素食」以長養慈悲心,復對身體健康有裨益,理應提倡素食。其理由所相關宗教與醫學之論說、觀點。

以佛教淨化地球

人類為了滿足食慾,大量養殖經濟動物,卻不知自己是溫室效應的元兇。其實「溫室效應來自心室效應。」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慾望與需求。我們常常為了趕上流行,常常更換東西,造成垃圾問題,就是「消福」。地球供我們居住,供應我們資源,我們要感恩、珍惜、保護它。慾望少一點,愛地球多一點,為地球盡一份心,實踐「多樹地球健康!多素身體健康」是本分事也是使命

全球暖化的影響

這一世紀以來,海平面上升,陸地減少,農作物減產,饑荒加劇,疾病蔓延,乾旱問題日趨嚴重。颱風數量加倍,威力更強,造成嚴重水災。
◎南極和高山與冰河覆蓋冰層的薄化和退縮,北極浮冰的碎化,海平面 逐漸升高(本世紀末前將升高18至 58公分;如果南極和格林蘭地上冰 蓋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10多公 尺!)
◎全球人口一半住在沿海 100 公里之 內,海平面上升數公尺,低窪地帶 淹水,嚴重影響人口分佈。
◎溫度上升2至4度會造成天氣變化激 烈,地面沙漠化,很多物種會面臨 絕滅(北極熊!),人類與物種可
能會大遷徙。
◎農漁業、植物和動物生態、地面沙 漠化對經濟活動及人類生活會造成 巨大影響。(葡萄酒商開始擔心糖 份會減低)
◎新細菌的形成,疾病傳染,人類疲 於奔命。地球生態環境改變會影響 人類健康、生活與政治經濟活動。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 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 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 ,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 力也會變得更強。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 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三萬人喪 生,並在印度造成1500人喪命。
◎過去五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 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 災。而某些地區火災和林火則會增 加。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 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 臨絕種的危機。
◎印度已經有兩座島嶼因海平面上升 而淹沒,一萬多人被迫撤離家園。
◎冰河融化,生態浩劫迫在眉睫!北 極熊可能會在45年內絕種,北極熊 必須游很長的距離才能找到食物。
北極熊的命運可能就是人類未來的 命運。
◎牛、羊已大量死去,現在連最堅韌 耐旱的駱駝,也死了超過二萬頭。
◎雨林大約每六秒鐘消失一個足球場 ,每天則消失8.6萬公頃。
◎全球有五分之一的草地和牧場,因 為畜牧業的開發而沙漠化。
◎被沙丘阻斷的道路。
◎日益嚴重的沙塵暴。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處於飢餓狀態 ? 八億五千萬。
◎世界上有多少人處於過於肥胖? 九 億七千萬。
◎全球40%穀類,是用來餵養牲畜。
「13億頭的牛、154億的雞、10億 頭的豬」。
◎一公斤牛肉消耗十六公斤穀物、 消耗10萬公升水、侵蝕 35公斤表 土、產生40公斤排泄物、牛屁 100 多種污染氣體、產生13公斤二氧化 碳。
◎聯合國的貧窮線是一天1美金收入 - 25%的全人類在此以下- 50% 的全人類每天賺不到2元美金。每 一天,25000人由於飢餓而死亡。
◎臺灣人口稠密,因過度開發,百年
來溫度上升快全球平均值約二倍。

臺灣 不願看到的真相

今年冬天是自一八八○年有記載以來,地球最熱的冬天。台北市的夜間平均氣溫,甚至增加將近二℃。
台灣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十二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高雄市民更高達三十四.七噸,號稱是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
全球暖化加溫帶動海水上升,豪宅或商業大樓都將泡在「台北湖」裡。另外,過去只存在於北迴歸線以南的登革熱,當氣溫上升一度,埃及斑蚊就會「北伐」,攻克台中和台北。

台灣發燒
海明威在小說《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裡,把作家畢生的終極追尋場景,放在這座已經聳立一萬多年的雪山。
兩年前,海明威雪山上的積雪,幾乎融化殆盡。 經歷一○八年來最溫暖的冬季之後,東京在三月中旬飄下第一場嚴重遲到的冬雪。上海、北京、哈爾濱、瑞典、義大利等地也接二連三地破了最暖冬天的紀錄。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NOAA)上個月公布的氣候報告書,今年冬天是自一八八○年有記載以來,地球最熱的冬天。
氣候變遷的反常現象,在台灣也日益成為新聞焦點。 該是春寒料峭的三月,台東卻奇妙颳起破百年紀錄的三七.四℃焚風;四月三日,起飛時天候一切如常,不過十分鐘,風雲驟變,陸軍直升機墜毀在高雄旗山,前一天晚上,高雄才莫名吹出十級瞬間強風,折斷大船纜繩。


人事依舊,景物全非
家住苗栗、在高中教了二十年書的國文老師,在為家中桃花二度盛開嘖嘖稱奇的當下,還得為如何喬出空間同時掛冬夏衣服傷透腦筋。 候鳥不飛、春花亂開、蔬果過剩、北極熊冬不成眠……,那句形容世事變幻無常的成語,到了這個老天失常的年代,恐怕要倒過來寫成「人事依舊,景物全非」了。
自從八○年代末期,全球暖化這個詞彙登上國際舞台後,二十年之間,從環保、政商到娛樂界,沸沸揚揚地把氣候暖化炒熱為「道德議題」,儼然發展為信眾最多的「主流新宗教」。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北極熊月曆

這是一個可愛北極熊月曆喔!


人口膨脹與氣候危機

全球人口膨脹絕對會、造成氣候暖化與危機的主因、人口膨脹也會延生飲用水和糧食。



地球氣候在全球各國、產生極大變化、冷熱無常季節倒亂、讓全球65億人口、與氣侯專家如聯合國ipcc或是環保團體人士、都憂心氣候暖化後、勢必引起各種災難、雖然是每年聯合國氣候會員國、有192個國家代表的OCP、集合了UNFCCC的會員國、已開過OCP16次會議、也有共識如:第一、全球氣溫確實在不斷的上升之中、從0.6至今1.2度;第二、減碳是勢在必行、也是全球人類共同任務;第三、已開發國家更要金援、協助開發中窮國家、為抗暖化減碳的基金、這個任務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COP第15屆會議中提到的道德勸說、2010年12月又在墨西哥的COP第16屆會議、也由歐盟、日本、美國共捐300億美金、做為拯救地球暖化基金、第四、更希望2011年至2020年、每年能募捐到1000億美金、才能要求高碳國家、必需減量多少排碳、因此預定2011年在南非的COP第17屆會議、這項工作將成為重大議題、但是非常可惜、我們台灣不是其中之一國、卻又被認為高危險群島、因為台灣的碳足跡是全球的第3名、近日2010年12月24日英國每日電訊報、根據現有氣候變遷災難、而檢視人類會因何種問題而大絕滅、結果產生了10種熱門的答案。
第一、外星人入侵1%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北極熊「被迫」與灰熊雜交生下灰北極熊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氣候專家發現,許多北極地區的哺乳動物,被迫與其他動物「雜交」來繁衍後代子孫,如「灰北極熊」的出現,就是因為棲息地消失,才促使北極熊與灰雄交配而生的。

北極熊原本居住在北極圈高緯度地區,灰熊則是在北極圈周邊,而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情形之下,不但灰熊會入侵北極熊的地盤爭食,北極熊主動和灰熊的交配機率也會增加。2006年生物學家發現第一頭「灰北極熊」,在被加拿大獵人打死的熊身上,驗出了北極熊與灰熊的混血DNA。

搶救地球大作戰

由於全世界過度開發與污染,全球暖化現象加劇,人類將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如果再不重視全球暖化問題,土地將被海水淹沒,部分地區糧食短缺,還可能有將近一半的物種完全滅絕。最有效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最佳對策:倡導素食。